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b></p><p><b> 人文教育</b></p><p> 魏晉南北朝旱災及應對研究</p><p><b> 選題的背景與意義</b></p><p> 近年來,災害史研究成為學界方興未艾的課題,就魏晉南北朝時
2、期災害史研究而言,學者們在蝗蟲災害、水災、地質(zhì)災害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推進了該方面研究的深入。但需要指出的是,迄今為止,學界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旱災的研究成果卻是寥寥無幾,可以說尚處于空白階段?;谌绱丝剂?,本文擬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旱災問題作一論述,就教于通人。旱災是一種氣象災害,它往往造成土壤水分不足,使農(nóng)作物因為水分平衡遭到破壞而減產(chǎn)歉收。當前的中國是一個旱災災情嚴重的國家,本文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旱災特點、成因、影響以及政府應對舉
3、措四方面的研究,可以為治理中國當前的旱災問題提供一些具有借鑒意義的措施。</p><p> 研究的基本內(nèi)容與擬解決的主要問題:</p><p> 1、魏晉南北朝旱災爆發(fā)的特點</p><p><b> ?。?)旱災的廣泛性</b></p><p> ?。?)旱災的并發(fā)性與鏈發(fā)性</p><p>
4、;<b> ?、俸禐呐c蝗災</b></p><p><b> ②旱災與地震</b></p><p><b> ?、酆禐呐c饑疫</b></p><p> ?。?)旱災的持續(xù)性 </p><p> 2、魏晉南北朝旱災爆發(fā)的成因</p><p><
5、;b> ?。?)自然因素</b></p><p><b> ?。?)社會因素</b></p><p><b> ?、儋x役繁重</b></p><p><b> ②冗官冗兵</b></p><p><b> ?、廴丝诹魍?lt;/b></
6、p><p><b> ?、軕?zhàn)爭不休</b></p><p> 3、魏晉南北朝旱災爆發(fā)的影響</p><p><b> ?。?)人口死亡</b></p><p><b> (2)財物損毀</b></p><p><b> ?。?)農(nóng)業(yè)破產(chǎn)<
7、/b></p><p><b> (4)災后饑荒</b></p><p><b> ?。?)社會動蕩</b></p><p> 4、各級政府的應對舉措</p><p><b> ?。?)災前防御措施</b></p><p><b>
8、 ①勸課農(nóng)桑</b></p><p><b> ?、谂d修水利</b></p><p><b> ③建立倉儲</b></p><p><b> ?。?)災中減災措施</b></p><p><b> ?、倬刺?lt;/b></p>&l
9、t;p><b> ?、谛拚?lt;/b></p><p><b> ③賑濟</b></p><p><b> ?、芤泼?lt;/b></p><p><b> ?、菡{(diào)粟</b></p><p><b> ⑥養(yǎng)恤</b></p>
10、;<p><b> ?。?)災后恢復措施</b></p><p><b> ?、僦癜布?lt;/b></p><p><b> ?、谡倩亓髅?lt;/b></p><p><b> ③聽贖妻子</b></p><p><b> ?、芑謴蜕a(chǎn)
11、</b></p><p> 研究的方法與技術路線:</p><p>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來研究魏晉南北朝旱災的特點、成因、影響以及政府應對舉措:</p><p> 1、文獻研究法是根據(jù)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diào)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在本論文中文獻研究法起到了以下作用:①能了解有關魏晉
12、南北朝災害問題的歷史和現(xiàn)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于魏晉南北朝旱災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觀察和定性研究。③有助于了解魏晉南北朝旱災的全貌。</p><p> 2、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zhì)”的方面的分析。本論文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史料和數(shù)據(jù)進行思維加工,從而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達到認識事物本質(zhì),從而揭示魏晉南北朝旱災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p>
13、<p> 研究的總體安排與進度:</p><p> 2010年11月21日:下達畢業(yè)論文任務</p><p> 2010年11月30日:完成中外文資料收集</p><p> 2010年12月15日:完成外文翻譯、文獻綜述</p><p> 2010年12月30日:完成開題報告</p><p>
14、2011年4月29日:完成論文初稿</p><p><b> 主要參考文獻:</b></p><p> [1] 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p><p> [2]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年版。</p><p> [3] 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p>
15、<p> [4] 魏收:《魏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p><p> [5] 沈約:《宋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p><p> [6] 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p><p> [7] 李延壽:《南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p><p> [8] 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
16、。</p><p> [9] 蕭子顯:《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p><p> [10] 姚思廉:《陳書》,中華書局1972年版。</p><p> [11] 鄧云特:《中國救荒史》,上海書店1984影印。</p><p> [12] 趙靖主編:《中國經(jīng)濟思想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p>&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