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知識王世彪分析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 醫(yī) 基 礎 知 識,王世彪 中醫(yī)內科主任醫(yī)師,一、中醫(yī)、中醫(yī)學,中醫(yī),為祖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一般以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為主體,所以也稱漢醫(yī)。中國其他傳統(tǒng)醫(yī)學,如藏醫(yī),蒙醫(yī),苗醫(yī)等等則被稱為民族醫(yī)學。中醫(yī)學,是關于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及其攝生康復,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一門傳統(tǒng)醫(yī)學科學。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fā)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y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fā)展的醫(yī)學理論體系。以

2、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tǒng)論、控制論,分形論和信息論內容。日本的漢方醫(yī)學,韓國的韓醫(yī)學,朝鮮稱的高麗醫(yī)學、越南的東醫(yī)學都是以中醫(yī)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二、中醫(yī)學基本特點,整體觀念恒動觀念辨證論治,整體觀念,整體觀念認為,自然界(包括人體)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種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整體觀念,是一種思想方法,貫穿于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yǎng)生和治療所有領

3、域。,,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環(huán)境有密切的聯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形體結構方面生理功能方面病理病機方面診斷治療方面,●形體結構方面人體組織器官相互溝通,局部與整體不可分割。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小腸、大腸、三焦、 內人體 膀胱、膽 五體:皮、脈、筋、肉、骨 九竅:眼、耳、

4、鼻、口(舌)、 外 前陰、后陰(肛門),,,,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生理功能方面 各臟腑、形體、官竅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 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不同 受到整體活動的制約和影響 的機能 又影響到其他機能活動,表現

5、 出整體統(tǒng)一性,,舉例: 心主血液,而血液的運行又需得到肺氣的推動;心血充足,人體全身得到血液營養(yǎng),各臟腑行使正常功能。 結論:任何一個臟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臟腑密切配合下進行的,相輔相成、協調合作,共同完成人體統(tǒng)一的機能活動。,●病理病機方面任何一個臟腑發(fā)生病變,都能影響生理上與之相關的臟腑例: 膽汁上泛 黃疸、口苦。肝病→膽 膽汁排泄障礙

6、 惡嘔、厭油、 腹脹、腹瀉。任何一個局部的病變都是整體生理功能失常的局部反應,,,,又例:目赤腫痛←肝火亢盛舌體潰爛←心火上炎中醫(yī)病理學注重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應的統(tǒng)一性! 既重視局部病變與其相關內臟的聯系。分析病理 更強調該病變與其他臟腑之間的影

7、響。中醫(yī)認為,對任何一個局部的病理變化,都不應把它看作局部的問題,而應從整體去分析。,,●診斷治療方面依據“有諸內,必形諸外”(《孟子》),從整體出發(fā),察外知內。 整體變化必然反映相應的形體官竅診斷疾病 從局部病變可測知整體氣血的盛衰,,例: 面色蒼白、舌淡、脈細無力 心血不足 中醫(yī)診病,不僅重視局部病

8、變或癥狀,更重視通過病變的部位或臟腑分析它與整體的關系,把局部與整體相結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確診斷結果。,,疾病治療對于局部病變,不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主張從整體上加以調治。例:眼科疾患,從調肝著手(肝開竅于目)口舌糜爛,可清心瀉火(心開竅于舌)耳鳴耳聾,可益腎補精(腎開竅于耳),人與外界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四時氣候對人體的影響晝夜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地區(qū)變化對人體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對人體的影響,四時氣候對人體的影響

9、 人體陽氣發(fā)泄,氣 春夏 血趨向于外,皮膚松弛 散熱、調節(jié)體溫 人體受自然氣候影 (氣溫高)

10、 汗孔開泄,多汗少尿 響生理活動作出與之相應的調節(jié) 秋冬 人體陽氣收藏,氣 (氣溫低) 血趨向于內,皮膚致 保溫、調節(jié)體溫 密,汗孔閉,少汗多尿  

11、         春多溫病 夏多泄瀉 季節(jié)性多發(fā)病      秋多瘧疾  冬多傷寒,,,,,,,晝夜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平旦——陽氣生  興奮、活動、抗病力強一日之中 日中——陽氣盛     日西——陽氣虛  抑制、休息、抗病力弱     夜晚——陽氣內斂 旦慧(好

12、轉)晝夜疾病變化 晝安(穩(wěn)定)   夕加(加重)    夜甚(嚴重、甚至死亡),,,,,地區(qū)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含地域性氣候、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因素,可影響人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    〗希旱貏莸推?,氣候溫暖濕潤,人人體差異    們腠理疏松,體偏瘦.     北方:地高山多,氣候寒冷干燥,人        們腠理致密,體偏壯.,,恒

13、動觀念,指生命具有永恒的無休止的運動思想生理上,運動不息是臟腑的生理特點,心:推動血液在脈管內“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肺:進行氣體交換,維持呼吸正常脾:將飲食物變化、轉輸,為全身提供營養(yǎng)物質。肝:貯藏、調節(jié)血液,供給臟腑活動的需要。腎:貯藏精氣,促進生長發(fā)育,決定人的生、長、 老、已。,臟 腑,功能正常,運動,,,自然界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例: 春溫——萬物生長(春生)

14、 夏熱——萬物結果(夏長)四季變化 生生不息 秋涼——萬物收割(秋收) 冬寒——萬物斂藏(冬長) “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guī)律,是宇宙變化無窮的根源。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都處于永恒無休止的運動之中。,,,人的生命活

15、動有賴于恒動不休例:五臟六腑各有功能特點,但皆建立在臟腑之氣的運動變化上。   心氣不停地搏動——血液輸送全身 肺氣有節(jié)律的呼吸運動——氣體交 五臟 換、吐故納新   脾氣健運不息,運化水谷——消   化吸收、水液代謝,,辨證論治,病—是指有特定病因、發(fā)病形式、病機、發(fā)展規(guī)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過程。 癥—疾病的外在表現(癥狀)。 征—體征 證—是指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階段的病理概括(證候) 。辨

16、證包括① 疾病的原因(如風寒、風熱、瘀血、痰飲等)② 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臟、某腑、某條經絡等)③ 疾病的性質(如寒、熱等)④ 邪正關系(如虛、實等),反映了疾病發(fā)展過程中,該階段病理變化的全面情況。,辨證—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 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 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證。 論治—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

17、相應的治療方法。,證:表現為一組癥狀、體征(證候)的一種個體對致病動因作出反應所處的狀態(tài)。簡稱個體反應狀態(tài)。,,同病異治:由于在疾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病理變化不同,即證不相同,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不同。,,異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現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變化,即出現相同或相似的證。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治法也相同。,辨證論治的運用 辨證論治作為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要求人們辨證地看待病與證的關系。病與證 一種病??杀?/p>

18、現出多種不同的證——同病異治(如感冒、 水腫等)不同的病在其發(fā)展過程的某些階段,可以出現類同癥狀——異病同治(如久痢、脫肛、子宮下垂 等),中醫(y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神病因 與 病機辯證 與 治則,三、陰陽學說,陰陽學說的概念: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種哲學思想。它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相輔相成的矛盾的兩方面,分別可以歸納為陰和陽。陰和陽互相轉化、生生不息。這個規(guī)律的形象圖形就是太極圖,當

19、陽最盛的時候,陰已悄悄出現;當最陰的時候,陽已悄悄出現。,運動的     靜止的外向的     內向的上升的     下降的溫熱的     寒冷的無形的     有形的明亮的     晦暗的興奮的     抑制的……    ……,,,屬陽,屬陰,陰陽屬性的歸類,事物陰陽屬性歸類表,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㈠、陰陽對立制約陰陽對立制約,是指屬性相反的陰陽雙方在一個統(tǒng)一體中相互斗爭,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

20、。陰陽對立是制約的前提,陰陽運動中的對立制約,形成了陰陽消長,進而在一定范圍內達到統(tǒng)一,才能維持了陰陽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這是事物正常發(fā)展的前提。,㈡陰陽互根互用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系。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若陰陽互根互用關系遭到破壞,則會產生兩種情況:?、抨庩柣p ⑵陰陽離絕,㈢、陰陽的

21、交感與互藏 陰陽交感,又稱陰陽相錯或相感(《內經》)。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發(fā)生作用,陰陽交感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四)、陰陽消長 陰陽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增長和消減的變化之中,陰陽雙方在此消彼長的運動過程中保持著動態(tài)平衡。,(五)、陰陽轉化陰陽轉化,是指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陰陽轉化是消長的結果。陰陽相

22、互轉化,一般都產生于事物發(fā)展的“物極”階段,即所謂“物極必反”。,(六)、陰陽自和與平衡陰陽自和,是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其協調平衡狀態(tài)的能力和趨勢。陰陽平衡,是指陰陽雙方在相互斗爭,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運動之中,彼此之間隨時發(fā)生著消長和轉化,但陰陽雙方仍然維持著一定限度內相對穩(wěn)定的動態(tài)均勢。 “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四、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種哲學思想。它認為日常生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種元

23、素是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五行(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五行學說對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y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fā)展起來的。,“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 “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含意,五行歸類,方法:取象比類:取象:即從事物的形象(形態(tài)、作用、

24、性能)中找出能反映本質的特有征象;“比類“: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屬性為基準,與某種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歸屬。意義:(1)、使自然界事物緊密相聯構成一個有機整體。(2)、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統(tǒng)。(3)、實現了人體內外環(huán)境的聯系和統(tǒng)一。,,木,由升發(fā)引申為運動的開始、啟動火,由炎上,熱力引申為運動的加速土,由居中引申為平衡、協調金,由從革、肅殺引申為下行、減速水,由潤下引申為靜止、終點,內蘊新的運動

25、的孕育和基礎。,五行屬性,五行 五季 五方 五氣 五化 五色 五味,木 春 東 風 生 青 酸火 夏 南 暑 長 赤 苦 土 長夏 中 濕 化 黃 甘金 秋 西 燥 收 白 辛水 冬 北 寒 藏 黑 咸,

26、,,五行 五臟 五腑 五官 五體 五志,木 肝 膽 目 筋 怒 火 心 小腸 舌 脈 喜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金 肺 大腸 鼻 皮 悲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生克乘侮,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火克金,

27、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相生:相克,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約或抑制的關系。相乘:不及所致,是指五行中某一行過于虛弱,難以抵御其所不勝一行正常限度內的克制,使其本身更顯虛弱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不勝(克我)的反向制約和克制。又稱“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的應用,(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1、說明五臟的生理特點2、構建天人一體的藏象系

28、統(tǒng)3、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相生關系的傳變相克關系的傳變,,(三)、指導疾病的診斷確定五臟病變部位推斷病情的輕重順逆,,(四)、指導疾病的治療指導臟腑用藥控制疾病的傳變,3、確定治則治法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4、指導針灸取穴5、指導情志疾病的治療,五、臟腑,五 臟六 腑奇恒之臟,臟腑學說的概念,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在現象、征象,來研究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

29、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臟腑學說的形成,,古代解剖學的認識,,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醫(y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藏象學說的特點,,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五臟與六腑、形體、官竅、精神情志,五臟與自然環(huán)境,,,,,,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臟腑學說的形成,臟腑的分類及其生理特點,,臟,,化生和貯藏精氣,,腑,,,奇恒之腑,,受盛和傳化水谷,形態(tài)似腑,功能似臟,,《素問.五臟別論》:“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

30、實而不能滿也”。,臟腑概念的特征,中醫(yī)臟腑—功能的概念;具有生理病理的意義西醫(yī)臟器—器官的概念;具有解剖結構的意義,,,,,,,“藏”與臟器的區(qū)別,是西醫(yī)學的一個形態(tài)學概念,是指機體內外 的器官而言。屬一個純形態(tài)學的或實體性的 結構,而其功能是通過直接對該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獲得。,是中醫(y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察和 “以象測藏”的認識方法,決定了“藏”的結構 是在形態(tài)性結構框架的基礎上賦予了功能性 結構的成分而形成的形

31、態(tài)功能合一性結構。,,藏,,臟器,,,五 臟,指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特點:形態(tài)上—實質性器官;功能上—藏精、氣、血、津液,心,心:心主血脈(血液不暢就會面色不好)、主神明(心火旺,其華在面(蒼白、紫色),開竅于舌;在志為喜(心理功能和神志)在液為汗。心血不足癥:頭昏、面黃(無光澤)、心悸(比平時膽小易驚)、失眠(多夢)、健忘心火上炎癥:口舌生瘡,煩躁不安,小便短黃(會有火辣辣的感覺)。西瓜最好的降暑,肝,肝:女子以肝為本

32、,肝主疏瀉(一生氣就捶胸口,中醫(yī)肝在兩邊腋下,西醫(yī)在右邊、主藏血,其華在爪(氣的發(fā)抖,手腳冰涼),開竅于目(眼充血,眼屎多);在體合筋(抽筋、酸軟)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氣郁結癥:情緒波動,胸悶喜嘆氣,乳房脹痛會痛經。肝火上炎癥:煩躁易怒,目脹目赤,頭痛目眩、口苦便秘,脾,脾:脾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水濕),主生血、統(tǒng)血、主肌肉、四肢,主升陽,其華在唇,開竅于口;在志為思。心脾兩虛癥:吃不香(納差),失眠夢多,睡不著,面

33、黃色斑,虛胖浮腫。面干燥皺紋。吃飯和睡覺是恢復體力最好的兩個手段脾虛濕阻癥:頭身困重,嗜睡肥胖,皮炎濕疹,眼袋,肺,肺:肺主氣,司呼吸,主生宣發(fā)與肅降,通調水道,其華在皮毛,開竅于鼻;病理:肺熱滯盛:鼻熱鼻出血,酒糟鼻,痤瘡、面紅面油,便秘,多見年輕人(上火)肺氣不足癥:神疲懶言、自汗(冷汗),易感冒、易過敏、浮腫。黃芪、紅棗常年煮水喝補肺氣。治療過敏,腎:腎主藏精(具有儲存、封藏精氣的功能),主陰陽(陰陽之根)與生殖(腎精、腎

34、氣),調節(jié)機體的代謝和生理活動(腎陰、腎陽)主水(主持全身水液代謝,調節(jié)體內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主納氣、主骨、生髓、通于腦,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與二陰,在志為怒,在液為唾。腎陰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手足心熱,盜汗遺精,六味地黃丸腎陽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精神委靡,不孕,右歸丸腎氣虛:腰膝酸軟,浮腫,尿多遺尿,短氣,帶下,濟生腎氣丸。腎無實證,腎,六 腑,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等六腑特點:形態(tài)上—官腔性器官;

35、功能上—主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奇 恒 之 腑,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等不同于平常之腑特點:形態(tài)上—官腔性器官(類臟);功能上—藏精氣(似腑),臟腑五行關系,六、精、氣、血、津液、神,,精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氣,氣有物質的和功能的兩種含義: (1)氣是物質的,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2)氣是指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

36、氣的功能,(1)動力作用。(2)溫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攝作用。(5)氣化作用。,宗 氣,來源:由水谷精氣和 由肺吸入的清氣結合而成。部位:聚于胸中,是一身之氣運行輸布的出發(fā)點。功能:助肺司呼吸;貫心脈以行氣血。,營 氣,來源:是水谷精微中輕柔而富有營養(yǎng)的物質。部位:行于脈中。功能:為血液的組成部分,具有營養(yǎng)臟腑組織和化生血液的功能。,衛(wèi) 氣,來源:

37、是水谷精微中比較剽悍滑疾的部分。部位:行于脈外,流動迅速,外達肌表,內至臟腑,布散全身。功能:護衛(wèi)肌表,滋養(yǎng)臟腑,司汗孔開合。,臟 腑 之 氣,來源:真氣輸布。部位:五臟六腑。功能:維持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血,含義:血是在脈管中循環(huán)流動的紅色液體,主要有營氣和津液組成來源:水谷精氣通過心肺會合作用化生而成部位:行于脈中功能:運載精氣,營養(yǎng)全身,津 液,含義:津液是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來源:水谷

38、精微中的液體部分。分類:津和液兩類;二者互相轉化,常并稱津液。,津與液的區(qū)別,津:性質清而稀、流動性較大者;布于肌膚腠理之間營養(yǎng)肌膚。,液:性質濁而稠、流動性較小者;灌注于關節(jié)、腦髓、孔竅;滑潤關節(jié)、滋養(yǎng)腦髓、濡潤孔竅。,精、氣、血、津液的相互關系,氣和血的關系;津液和血的關系;精和血的關系,氣為血帥,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母,氣存血中血能載氣,津血同源,精血同源,神,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是對精神意識、思維

39、活動用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之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以精和氣為物質基礎而產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精神充沛 精神萎靡兩目有神 目無神彩,七、經絡,經絡,是經和絡的總稱,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縱橫交貫,網絡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jié)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又稱經脈,有路徑之意。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tǒng)中縱行的主干。經脈大多循行于人體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絡,又稱絡脈,有網絡之意

40、。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絡脈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經絡組成,經脈:正經 手足三陰經 十二經脈 手足三陽經 奇經 督任沖帶 奇經八脈 陰、陽蹺 陰、陽維絡脈:別絡 較大 浮絡

41、 浮行于淺表 孫絡 最細小分支,,,,,,,運行氣血網絡全身,十二經脈,手三陰經足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奇經八脈,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驕脈、陽驕脈、陰維脈、陽維脈,合稱奇經八脈。,經絡的作用,聯系臟腑,溝通內外運行氣血,協調機體抗御病邪,反映病候,八、病因與病機,發(fā)病:疾病是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現形式的病理,包括發(fā)病形式、病機、發(fā)展規(guī)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

42、的過程。病因:導致人體發(fā)生疾病的原因,稱之為病因,又稱作“致病因素” 病因包括六淫、疫癘、七情、飲食、勞倦、外傷,以及痰飲、瘀血、結石等。,病機,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變化的機理, 邪正盛衰 風氣內動 陰陽失調 寒從中生 氣血失調 津傷化燥 津液失常 濕濁內生 火熱內生 影響發(fā)病的因素 外環(huán)境

43、與發(fā)病 內環(huán)境與發(fā)病,,,內生五氣,基本病機,九、四診,四診 ,古稱“診法”,包括:望、聞、問、切。,望 診 聞 診 問 診 切 診,望診,是通過對病人的神、色、形、態(tài)、舌象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了解病情,測知臟腑病變。,望精神望氣色 望形態(tài) 舌 診,聞診,是從病人語言、呼吸等聲音及病人體內發(fā)出的異常氣味來辨別病情。,聞聲音 嗅氣味,問 診,是詢問病人或其家屬,了解患者平時的健康狀況、自覺癥狀及疾病的發(fā)生、

44、發(fā)展和診療情況等。,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辯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切診,是診察患者的脈候和觸按身體有關部位,掌握病體的變化情況。,1.切脈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脈,即橈動脈腕后淺表部分。 2.切脈的方法;切脈時讓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臟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順。3.寸、關、尺三部,

45、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稱為三部九候。,,以切成人脈例: 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橈骨莖突)部位的橈動脈定“關”,繼續(xù)以食指在關前(遠心端)定“寸”,然后用無名指在關后(近心端)定“尺”。三指應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觸脈體。三指的疏密應以病人的高矮適當調整,如患者身體較高,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體較矮,則三指排列可緊一些,同時要三指排列整齊,否則影響脈形的準確性。,十、辨證,八綱辨證氣血辨證

46、臟腑辨證外感熱病辨證,八綱辨證,運用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綱對疾病的病位外內、病勢淺深、虛實屬性,以及致病因素與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對比狀態(tài)等進行分析辨別的辨證方法。八綱辨證是中醫(yī)各種辨證的總綱。八綱,就是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表里,表里是說明病變部位深淺和病情輕重的兩綱。一般地說,皮毛、肌膚和淺表的經屬表;臟腑、血脈、骨髓及體內經絡屬里,表證,即病在肌表,病位淺而病情輕;里證即病在臟腑,病位深而病

47、情重。,(一)表證,表證是病位淺在肌膚的證候。一般為六淫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機體后,邪留肌表,出現正氣(衛(wèi)氣)拒邪的一系列癥狀,多為外感病初起階段。表證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和病情輕的特點。常見于外感熱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傳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階段。   主證:以發(fā)熱惡寒(或惡風),頭痛,舌苔薄白,脈浮為基本證候,常兼見四肢關節(jié)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癥狀。   由于外邪有寒熱之分,正氣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強

48、弱不同,表證又分為表寒、表熱、表虛、表實證。,1.表寒證,主證:惡寒重,發(fā)熱輕,頭身疼痛明顯,無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病機: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爭,故惡寒發(fā)熱,邪氣侵犯體表經絡,致衛(wèi)氣營血運行不暢,故頭身肢體酸痛。正邪相爭于表,故脈浮。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2.表熱證,主證:發(fā)熱重,惡寒輕,頭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濁涕,口渴。舌質稍紅,苔薄白不潤,脈浮數。

49、  病機:邪正相爭于表,故發(fā)熱,惡寒。熱邪犯衛(wèi),汗孔失司,則汗外泄。熱傷津而口渴。熱邪在表,故脈浮數。   治則:辛涼解表。   常用方劑:銀翹散。,3.表虛證,主證:表證而惡風,惡寒有汗。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浮而無力。   病機:體質素虛,衛(wèi)陽不固,故惡風,汗出,脈浮而無力。   治則: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表。   常用方劑:桂枝湯。,4.表實證,主證:發(fā)熱、惡寒、身痛、無汗。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浮有力。   病

50、機: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氣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發(fā)熱惡寒而無汗,脈浮而有力。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二)里證,里證是與表證相對而言,是病位深于內(臟腑、氣血、骨髓等)的證候, 里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是表證進一步發(fā)展,表邪不解,內傳入里,侵犯臟腑而成;是外邪直侵內臟而發(fā)病,如腹部受涼或過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證;是內傷七情、勞倦、飲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臟腑機能障礙而成,如肝病的眩暈、脅痛,

51、心病的心悸、氣短、肺病的咳嗽、氣喘,脾病的腹脹、泄瀉,腎病的腰痛、尿閉等。因此,里證的臨床表現是復雜的,凡非表證的一切證候皆屬里證。 表證 里證新病、病程短者多見表證 久病、病程長者,常見于里證。發(fā)熱惡寒者,為表證; 發(fā)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者舌苔常無變化,或僅

52、見于舌邊尖紅; 常有舌苔的異常表現,脈浮 脈沉,(三)半表半里證,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間,而出現的既不同于表證,又不同于里證的證候,稱為半表半里證。   主證:寒熱往來,胸脅脹滿,口苦咽干,心煩,欲嘔,不思飲食,目眩。舌尖紅,苔黃白相兼,脈眩。   病機:邪正相爭于半表半里,互有勝負,故寒熱往來。邪犯

53、半表半里,膽經受病,故胸脅脹滿,口苦。膽熱而肝胃不和,故心煩,目眩,欲嘔,不思飲食。   治則:和解表里。   常用方劑:小柴胡湯。,(四)表里同病(表里夾雜),表里同病是指表證和里證在同一個時期出現,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初病即見表證又見里證。二是發(fā)病時僅有表證,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見里證,但表證未解,也稱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標病,如原有內傷,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傷飲食等,也屬表里同病。治療原則為表里雙解,

54、二、寒熱,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是用以概括機體陰陽盛衰的兩類證候,一般地說,寒證是機體陽氣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現的證候,熱證是機體陽氣偏盛或感受熱邪所表現的證候。所謂“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辨別寒熱是治療時使用溫熱藥或寒涼藥的依據,所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一)寒證,寒證是感陰寒之邪(如寒邪、濕邪)或陽虛陰盛、臟腑陽氣虛弱、機能活動衰減所表現的證候,可分為表寒證和里寒證,表寒證已以表證討論,這里所指為里寒證

55、。   主證: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熱飲,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病機:陽虛陰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陽氣不振而脈沉遲。   治則:溫中祛寒   常用方劑:附子理中湯,(二)熱證,熱證是感受陽熱之邪(如風邪、熱邪、火邪等)或陽盛陰虛、臟腑陽氣亢盛和陰液虧損、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可分為表熱證和熱證,表熱證已在表證討論,這里所指為里熱證。

56、  主證:發(fā)熱,不惡寒,煩躁不安,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咳痰黃稠,腹痛喜涼,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數。   病機:陽熱偏盛,故發(fā)熱喜涼,熱傷津液而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熱盛故見脈數。   治則:清熱法。   常用方劑:白虎湯等。,(三)實熱與虛熱,由于感受熱邪所形成的實熱證,與機體陰液虧損或機能亢進所致的虛熱證,其臨床表現及治則都是不盡相同的。見下表,實熱證與虛熱證的鑒別,(四)寒熱真假,在疾病發(fā)展

57、到寒極或熱極的危重階段,可以發(fā)現一些“寒極似熱”、“熱極似寒”的假象,臨床上把本質是熱證而表現為寒象的叫“真熱假寒”,本質是寒證而表現為熱象的叫“真寒假熱”。這種情況往往表示疾病比較嚴重?! ?1.“真寒假熱”: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見身熱,兩顴潮紅,躁擾不寧,苔黑,脈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熱象,但病人卻喜熱覆被,精神萎頹淡漠,蜷縮而臥,舌質淡白,苔黑而潤,脈雖浮大但無力。為陰盛于內,格陽于外,其本質仍是寒證,故稱“真寒假熱”

58、治療上要用溫里回陽,引火歸元。   2.“真熱假寒”:即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如熱性病中毒較重時可見表情淡漠、困倦懶言、手足發(fā)涼、脈沉細等,粗看好似寒證,但又有口鼻氣熱,胸腹灼熱,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干,脈雖沉細但數而有力。為陽熱內郁不能外達,本質是熱證,故稱“真熱假寒”,治療上應清瀉里熱,疏達陽氣。,三、虛實,虛證的形成,或因體質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傷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

59、邪侵襲損傷正氣等原因而致“精氣奪則虛”。   主證: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溏瀉,小便頻數失禁,舌少苔或無苔,脈虛無力等?! ?臨床上由于氣、血、陰、陽不足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由于臟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臟腑的虛證(如肺氣虛、心血虛、肝陰虛、脾氣虛、腎陽虛等)。下面列表說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證候及治則。臟腑的虛證在臟腑辨證中討論。,氣虛、血虛

60、、陰虛、陽虛鑒別表,(二)實證,實證的形成,或是由病人體質素壯,因外邪侵襲而暴病,或是因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的某些病理產物,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積、食滯等?!? 臨床表現由于病邪的性質及其侵犯的臟腑不同而呈現不同證候,其特點是邪氣盛,正氣衰,正邪相爭處于激烈階段。常見癥狀為高熱,面紅,煩躁,譫妄,聲高氣粗,腹脹滿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腫塊,水腫,食滯,蟲積,舌苔厚膩,脈實有力等。 

61、  治則;瀉實攻邪是治療實證的主法,所謂“實則瀉之”。但瀉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氣、活血化瘀、消導和驅蟲等不同的瀉法用于不同病邪產生的各種實證,將在有關章節(jié)中討論。,虛證與實證鑒別表,四、陰陽,陰陽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是八綱的總綱,即將表里、寒熱、虛實再加以總的概括?!额惤洠庩栴悺氛f:“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陰,或本于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指出了證候雖然復雜多變,但總不外陰陽兩大類,而診病之要也必須首先辨明其屬陰屬

62、陽,因此陰陽是八綱的總綱,一般表、實、熱證屬于陽證,里、虛、寒證屬于陰證。陰證和陽證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療等已述于表里、寒熱,虛實六綱之中。但臨床上陰證多指里證的虛寒證,陽證多指里證的實熱證。,,(一)陰證   陰證是體內陽氣虛衰、陰偏盛的證候。一般而言陰證必見寒象,以身畏寒,不發(fā)熱,肢冷,精神萎靡,脈沉無力或遲等為主證。由臟腑器官功能低下,機體反應衰減而形成,多見于年老體弱,或久病,呈現一派虛寒的表現。,,(二)陽證 

63、  陽證是體內陽氣亢盛,正氣未衰的證候。一般而言陽證必見熱象,以身發(fā)熱,惡熱,肢暖。煩躁口渴,脈數有力等為主證。由臟腑器官機能亢進而形成,多見于體壯者,新病,初病呈現一派實熱的表現。,(三)亡陰與亡陽,亡陰與亡陽,是疾病過程中兩種危險證候,多在高熱,大汗不止,劇烈吐瀉,失血過多有陰液或陽氣迅速亡失情況下出現,常見于休克病人。亡陰亡陽雖屬虛證范圍,但因病情特殊且病勢危重而又區(qū)別于一般虛證?!?亡陰與亡陽的臨床表現,除原發(fā)疾病的

64、各種危重癥狀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由于陰陽是互根的,陰液耗竭則陽氣無所依附而散越,陽氣衰竭則陰液無以化生而枯竭,所以亡陰與亡陽的臨床表現,難于截然割裂,其間可迅速轉化,相繼出現,只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亡陰與亡陽的治療都以扶正固脫為主。亡陰者,應益氣斂陰、救陰生津,大補元氣以生陰液而免致亡陽,常用方有生脈散;亡陽者,應益氣固脫、回陽救逆,常用方有獨參湯、參附湯等。,十一、治則,預防為主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因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