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上裂綜合癥、眶尖綜合癥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眶上裂綜合癥、眶尖綜合癥、海綿竇綜合癥、巖尖綜合征、Tolosa Hute綜合癥,,解 剖,,視神經:視錐、視桿細胞-雙極細胞-節(jié)細胞-視神經-通過視神經孔-顱腔-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視放射-枕葉。動眼神經:中腦動眼神經核-中腦腳間窩出腦-大腦后動脈、小腦上動脈之間前行-經過后交通動脈外側和鉤回下方的基底池-經海綿竇外側壁向前-通過眶上裂入眶-上瞼提肌、上、下、內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約肌、睫狀肌?;嚿窠洠合虑鹌矫鎸?/p>

2、中央灰質的前方-向背外側走行-繞經中央灰質-前髓帆-交叉-前髓帆系帶的兩側出腦-繞過大腦腳-達顱底部-海綿竇外側壁-通過眶上裂-上斜肌。三叉神經:顳骨巖部半月神經節(jié)-海綿竇外側壁-眼神經經眶上裂、上頜神經經圓孔、下頜神經經卵圓孔外展神經:腦橋下部第四腦室底面神經丘下-向腹側經過內側丘系-于皮質脊髓束外側、腦橋下緣出腦-于小腦前下動脈背側并與之相伴走行-在腦橋前于蛛網膜下腔走行約15mm-穿枕骨基底部的硬腦膜-沿顳骨巖部的后部走行-在

3、蝶巖韌帶下方以銳角轉向前方-穿行海綿竇-經眶上裂-外直肌。,眶上裂綜合征,,眶上裂綜合征,一、解剖   眶上裂位于眼眶視神經的外側,在眶上壁與眶外壁的交界處,由蝶骨大小翼組成。由此使中顱窩與眼眶相溝通??羯狭训暮蠖伺c眶下裂相匯合。第Ⅲ、Ⅳ、Ⅵ顱神經及第Ⅴ顱神經的眼支、眼上靜脈、腦膜中動脈的眶支和交感神經等穿過此裂。凡眶內有病變累及此眶上裂便可出現眶上裂綜合征。,眶上裂綜合癥,二、病因 ?。?)眶內非特異性炎癥波及眶上裂或炎性的肉芽腫

4、組織壓迫眶上裂。繼發(fā)于眼外肌手術或副鼻竇炎癥的眼眶軟組織炎波及眶上裂腦膜,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感染波及眶上裂。 ?。?)眼內或顱內腫瘤波及眶上裂,如錯鉤瘤。 ?。?)外傷性顴骨骨折、水腫和出血壓迫眶上裂。,眶上裂綜合癥,三、臨床表現 ?。ㄒ唬┭装Y表現: 病人主訴眼眶受累區(qū)域疼痛,隨即出現復視及不同程度的上瞼下垂。眼球轉動時感覺球后疼痛、眼球輕度突出。有時全身乏力或有低熱。 (二)顱神經受累表現: 檢查發(fā)現第Ⅲ

5、、Ⅳ、Ⅵ顱神經及Ⅴ顱神經的眼支麻痹,在臨床上表現為眼外肌和眼內肌部分或完全麻痹,上瞼部分或完全下垂,角膜反射消失,上瞼及前額皮膚痛覺減退或消失。 ?。ㄈ┭鄣妆憩F: 眼底檢查視神經乳頭可以正?;虺溲?,視網膜靜脈充血。,眶上裂綜合癥,四、診斷依據①眼眶X光攝片注意眶上裂有無變狹或硬化或破壞;②B超檢查,必要時CT、MRI檢查除外眶上裂處有眶內占位性病變;③請耳鼻喉醫(yī)師會診除外副鼻竇炎;④根據臨床表現及病史。,眶上裂綜

6、合癥,五、鑒別診斷:   其他疼痛性眼肌麻痹而有類似眶上裂綜合征表現疾病,如轉移性眶內腫瘤,廣泛性鼻部腫物,全身性血管炎必須除外,根據CT和MRI等檢查可以鑒別診斷。,眶上裂綜合癥,六、治療 (一)手術 如為腫瘤應根據眶內或顱內的位置、大小等具體病情決定手術與否。 (二)抗感染 如無占位性病變應考慮為炎癥,查病灶,找病因。如查出病因應按病因治療同時可用青霉素、慶大霉素及磺胺制劑。 (三)激素

7、 口服強的松。,眶尖綜合征,,眶尖綜合征,眶頂為由顱內進入眼球的神經和血管的通道。又是眼外肌和眼提上瞼肌的起點。在眶頂部有眶上裂、眶下裂及視神經孔。任何病變波及至眶頂部,便可出現眶尖綜合征。,眶尖綜合征,一、病因: 凡顱部及眶部外傷有顱骨或眶骨骨折傷及眶上裂、視神經孔,眶內腫瘤、眶內外傷或手術后的出血、血腫,或各種炎癥如骨膜炎、血管周圍炎等波及眶上裂及視神經孔,傷及第Ⅱ、Ⅲ、Ⅳ、Ⅵ腦神經及第Ⅴ腦神經的眼支者

8、,均為其病因。,眶尖綜合癥,二、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除與眶上裂綜合征相同外,因視神經被累及,因而還有視力障礙,視力可以減退或黑矇。,眶尖綜合癥,三、診斷:   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X光攝片、CT及MRI檢查可作出診斷。 四、治療:   按照不同的病因,進行不同的治療。凡屬炎癥者,視病情輕重,可服用大劑量或中等劑量的強的松,效果較好。還可輔助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磺胺制劑。,海綿竇綜合癥,,海綿竇綜合癥,解剖:

9、 位于蝶鞍兩側,前達眶上裂,后至顳骨巖部的尖端,由硬腦膜兩側分開的腔隙所組成的靜脈竇,竇的前端接受眼靜脈的匯入,竇的后端靜脈血流至巖上竇和巖下竇,分別注入橫竇和乙狀竇。左右海綿竇在垂體前、后方有前、后海綿竇相通, 竇的外側壁自上而下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和三叉神經的眼支通過,內側壁有頸內動脈和外展神經通過。,海綿竇綜合癥,病因: 炎癥—頭面部感染 血栓—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

10、 占位—海綿竇內動脈瘤,蝶骨脊腦膜瘤,上斜坡腦膜 瘤,脊束瘤,海綿狀血管瘤,神經鞘瘤,鼻 咽癌,蝶竇腫瘤 外傷—頸內動脈海綿竇動靜脈瘺臨床表現:眼球突出并固定、瞳孔散大、球結膜及眼眶附近充血水腫;頸內動脈海綿竇瘺可發(fā)生搏動性眼球突出。,海綿竇綜合癥,出現視乳頭水腫、視力減退甚至完全失明。出現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三叉神

11、經的第一、二支受損的表現。如果海綿竇血栓阻塞重新溝通或側枝循環(huán)建立,則眼球突出可顯著減輕。一側海綿竇血栓形成也可通過環(huán)竇于數日內擴散至對側海綿竇而出現兩側癥狀。海綿竇內的炎癥亦可擴散至附近組織引起腦膜炎、腦膿腫等。,海綿竇綜合癥,治療:手術、抗感染,巖尖綜合癥 (Gradenigo綜合征),,巖尖綜合癥,病因:炎癥--中耳炎或合并慢性乳突炎向顱內發(fā)展破壞巖骨尖骨折--床突及顳骨巖尖部位的骨折腫瘤--顳骨腫瘤 臨床表現:

12、外展神經和三叉神經功能障礙,痛性眼肌麻痹(Tolosa-Hunt syndrome),,痛性眼肌麻痹,1954年Tolosa首先報告1例具有劇烈眼眶周圍疼痛,同時眼球運動神經(Ⅲ、Ⅳ、Ⅵ)麻痹及角膜反射減弱病人。腦血管造影顯示頸內動脈末端及虹吸部狹窄,尸檢發(fā)現動脈外膜炎。1961年Hunt又報告6例相似病例,均表現為眼眶周圍痛及Ⅲ、Ⅳ、Ⅵ腦神經麻痹。臨床癥狀需數月或數年內緩解或復發(fā)。腦血管造影及手術均未發(fā)現海綿竇異常,經類固醇激素

13、治療完全緩解。1966年Smith又報告5例,并把此征象稱之為Tolosa-Hunt綜合征。,痛性眼肌麻痹,Hunt 1961年提出診斷標準,1976年又進行修定,現在診斷Tolosa-Hunt綜合征應有以下幾點臨床表現:(1) 亞急性起病或眼眶周圍持續(xù)性疼痛。(2)以Ⅲ、Ⅳ、Ⅵ對顱神經麻痹為主的眼球運動神經麻痹,常合并Ⅴ第1、2支損害;Ⅲ顱神經損害,可有或無瞳孔改變。(3)癥狀反復發(fā)作可自然緩解和再發(fā)。(4)腎上腺皮質激素治

14、療顯效。(5)除外其它疾?。喝缪苎?、糖尿病、惡性腫瘤、基底部腦膜炎、以及全身系統(tǒng)疾病。,痛性眼肌麻痹,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10~80歲均可發(fā)生,無性別差異。高峰在40歲。 疼痛可發(fā)生在眼肌麻痹幾天前,或以后才出現,疼痛不是陣發(fā)性半側頭跳痛,而是單側眼眶后持續(xù)性疼痛,常為持續(xù)性劇痛或鉆孔樣疼痛。如果不治療疼痛平均可持續(xù)8周。眼肌麻痹可與疼痛同時出現或在疼痛兩周內出現。常為單側,5%為雙側。視神經(15%)可受累。癥狀可持續(xù)數天或

15、數周??捎凶园l(fā)性緩解,占28%,有時可殘留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幾個月或幾年后可復發(fā),大約40%的病人可有同側或對側復發(fā),少見雙側復發(fā),最長可達10年后復發(fā)。詳細的檢查:包括血管造影、腰穿、CT、MRI等,重點放在海綿竇和眼眶區(qū)域。臨床、CT、MRI追隨兩年。在激素治療三天后疼痛可以減輕。,痛性眼肌麻痹,病因: 不清可能為非特異性慢性炎癥,有纖維母細胞增生,可浸潤鞍隔和竇壁,伴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特異性肉芽腫性炎癥,伴有淋巴

16、細胞、上皮樣細胞、有時為巨細胞浸潤。現認為與免疫異常有關。,痛性眼肌麻痹,(四)鑒別診斷 1. 眼內淋巴瘤,對激素治療有緩解。 2. 腦內肉芽腫。 3. 眼眶內各種腫瘤。 4. 腦膜癌病。 5. 結核。 6. 霉菌病。 7. 顱神經病變(包括:多發(fā)性單神經病,眼肌癱瘓性頭痛,動脈瘤,糖尿病性顱神經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